專家高層研判:石化新賽道如何破局突圍?
2025-05-29 16:10:14
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與“雙碳”目標雙重驅動下,我國石化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規模突破1.78萬億元,同比增速達10.9%,但大宗化工品產能利用率持續承壓。面對地緣沖突加劇、技術壁壘待破、綠色轉型緊迫等多重挑戰,石化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在4月29日舉行的石化與煤化工論壇上,與會專家結合行業趨勢給出破局路徑。
轉型壓力多維共振? 地緣政治與綠色革命疊加
在業內專家看來,當前石化行業呈現“冰火兩重天”發展態勢。百萬噸乙烯成套技術、芳烴成套技術、大絲束碳纖維、POE成套技術等關鍵技術的國產化突破,標志著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不過,“十四五”主要化工原料產能超常規發展,大宗化工品產能消化壓力較大,聚烯烴等產品雖存在結構性缺口,但整體產能消化壓力持續加大。
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專家柯曉明表示,地緣沖突成為行業發展的重大外部變量。在世界百年變局下,地緣政治沖突沖擊全球宏觀經濟與能源化工貿易。以美國為例,特朗普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對我國石化行業影響顯著。在原料供應上,我國對美國乙烷、丙烷存在一定依賴;在產品貿易方面,聚乙烯進口關稅上升促使貿易流向改變,國內制造業出口受阻也間接影響原料需求,給行業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產能消化承壓的大背景下,成本問題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制約。與美國、中東相比,東南亞以石腦油為主的生產路線成本本就不占優勢,加之環保與碳減排要求趨嚴,生產成本未來或將進一步攀升,這無疑加重了我國石化行業的成本負擔。
碳減排亦是石化行業必須跨越的“門檻”。我國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石化行業作為碳排放大戶,同時又為交通、建筑等行業供應原料,其減排任務艱巨。盡管塑料制品在使用階段有一定固碳作用,但全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與環境污染問題不容忽視,解決“雙廢”排放已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
“數字化轉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笨聲悦髡f道,雖然九江石化等企業早在2015年就啟動智能工廠建設,“三桶油”及部分民營企業在數據庫建設方面表現不俗,但整體而言,石化行業數字化水平在制造業中僅處于中等或略低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在技術融合、軟件性能、模塊化業務功能及工藝模擬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技術能力亟待提升。
破局與新生? 展望“十五五”發展新圖景
國內大宗化工市場效益復蘇艱難的當下,石化行業正面臨著深刻的變革與挑戰??聲悦髡劦?,自2019年起,受經濟波動、供需失衡等因素影響,石化行業景氣周期持續下行。展望“十五五”,前期已規劃及未來擬建的大量石化項目仍將持續釋放產能,預計產能消化周期將持續至2028年之后才有望迎來轉機,行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格局正在形成。
在此背景下,柯曉明指出,原料多元化與低成本化成為行業抵御周期低迷的關鍵策略。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參會代表的認同,有代表表示,過去石化行業以石腦油為主的原料結構正逐步改變,一體化企業充分發揮產業鏈協同優勢,通過優化內部資源配置,有效提升乙烯等產品收益率。同時,分子煉油等新技術不斷涌現,也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
政策層面的變化也在深刻影響著石化行業。以塑料循環經濟為例,柯曉明在論壇中指出,全球塑料治理體系迎來變革,INC-5國際文書談判聚焦一次性塑料淘汰,部分國家限制原生料生產的提議雖尚未達成共識,卻已引發行業高度關注。2026年即將實施的碳邊境稅政策,以及部分國家對高比例再生塑料的稅費減免,將重塑塑料產業格局。從回收率指標來看,日本與歐洲目標在2030年達到60%,而我國目前30%的回收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塑料循環經濟將從以物理回收為主,向化學回收規模化方向邁進。
與此同時,數字化轉型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笆逦濉逼陂g,《石化化工行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將加速落地,AI技術深度融入能源化工領域,各類行業專用大模型不斷涌現,推動建模效率大幅提升,重塑著行業核心技術體系。
柯曉明,認為“十五五”期間石化行業將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需要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有效對沖產能過剩與外部風險,終實現“高端突圍、綠色轉型、數智重構”的戰略目標。這要求行業避免通用化工品的“內卷式”競爭,堅定走低成本路線;以機制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發展化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完善碳核算體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推動AI大模型在全產業鏈的深度應用;同時,積極應對地緣政治風險與碳關稅挑戰,通過擴大內需與提升企業競爭力,主動布局海外市場,在變革中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錨定高增長坐標? 化工新材料產業投資逐浪新賽道
在當今全球科技競爭的大格局下,化工新材料產業作為傳統化工產業升級的核心領域,其重要性愈發凸顯。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咨詢評估中心首席專家雷強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2024年,全球化工新材料產業市場規模以4.45%的復合增長率穩步攀升,預計2025年將沖破4800億美元大關?;氐絿鴥龋嫶蟮闹圃鞓I基礎如同堅實的“產業沃土”,為化工新材料產業孕育出廣闊的發展空間。2024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規模突破1.78萬億元,10.9%的增速遠超全球平均水平,盡顯蓬勃生機??聲悦髦赋?,中國是全球大的化工新材料消費市場。戰新產業與未來產業發展呼喚化工新材料,2030年國內總需求有望接近7000萬噸;“十五五”年均增長7.2%?;ば虏牧献越o率將持續增長,2024年自給率僅為65%,尚有較大提升空間,2030年自給率有望升至75%。
化工新材料這條“新賽道”未來將如何演進?柯曉明表示,綠色化、功能化、前沿化是三大方向。一是更加重視循環再生與可持續發展,如巴斯夫的生物質平衡聚甲醛解決方案——筆記本電腦使用可再生有機原料,科思創推出了重磅新品——消費后再生PC系列產品;二是聚焦功能材料的創新,如LG公司的HRTP4000(耐熱和可回收塑料)應用于充電電纜;三是AI智能設備,以SABIC為高密度數據存儲硬盤提供的ULTEMTM ATX200樹脂解決方案為例,具有良好的尺寸穩定性、高強度和低密度。
在雷強看來,全球化工新材料產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產品迭代速度正在不斷加快,一方面,新材料領域的研發能力正在持續增強,新產品從研發到商業化的速度明顯加快;另一方面,下游應用領域的多樣化也推動了新材料產品的多樣化發展。人工智能也在加速新材料設計,數字孿生技術優化生產流程及管理,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的穩定性,企業可構建數字化營銷平臺,利用網絡和移動應用拓展銷售渠道,增強品牌知名度。此外,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綠色、環保、低碳的化工新材料將成為未來研發和投資的焦點。同時,隨著傳統市場需求的減少,新能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新興領域對化工新材料的需求顯著增長,這些領域將成為研發的重點。
從投資角度看,雷強建議化工企業應基于產業優勢,強化延鏈補鏈。從大型的石化裝置著手,把橫向和縱向一體化作為不斷進行化學創造的力量源泉。通過延鏈補鏈,發展化工新材料,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熨平行業周期波動影響。同時,企業需要結合自己的發展戰略、內部能力等選擇進入的領域,加強擬建項目的投資機會研究,特別是市場、進入門檻和商業模式的研究,為高質量投資決策保駕護航。
當前,化工市場的競爭已逐步發展成為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競爭,雷強建議化工企業立足專業領域,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將滿足客戶的需求作為企業的“使命”,把客戶的痛點變成企業的利潤增長點,與客戶合作共贏。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石化行業唯有錨定技術創新、深化結構調整、加速綠色轉型,方能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把握主動權。這場關乎行業存續的攻堅戰,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楊曉宇)
轉自:中化新網
window._bd_share_config={"common":{"bdSnsKey":{},"bdText":"","bdMini":"2","bdMiniList":false,"bdPic":"","bdStyle":"0","bdSize":"24"},"share":{}};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new Date()/36e5)];